超市货架陈列要点,超市货架设计技巧
很多中小型甚至大超店,都会秉着最大化利用空间的理念,去进行超市货架设计。当然,在空间利用最大化的同时,不能让顾客产生混乱感,找不到想要购买的商品。货架设计对于中小型超市来说尤为重要,但似乎有很多零售商对于这点不够重视。超市货架的合理设计,是最大化利用空间的最终解决方案,最大化的同时,保证商品陈列的合理有序。一、采用合适的货架拥有合适的货架是合理利用超市空间,摆脱混乱的关键。同样,合适的货架摆放设计对于零售商的销售业务的增长起着重要作用。它除了很好的展示商品之外,也是一种营销,精心设计的货架可以是提升品牌传播的方式。比如带着品牌特殊纹络的木饰面货架。(如有超市设计需求,请搜索:万维设计)1.靠天花的单面货架最大化利用超市空间和摆脱混乱的方法之一是使用靠天花的单面货架。通过将货架放置在靠近天花的地方,可以为额外的商品提供展示空间或存储空间。此外,额外的空间可以改善超市设计的氛围。配合合理的品类规划,让商品更容易被识别而且不会造成混乱感2.靠墙的单面货架靠墙货架在超市内算是比较通用的一种,它能为客户提供更多的步行空间,释放空间,消除狭窄感。3.专区类货架随着超市业态的不断发展,为了满足其陈列需求,货架厂商也在研发一系列的专用品类货架,比如蔬菜区货贺,面包区货架,大米区货架等等,根据每一个品类的需求,定制不一样的货架设计。超市在进行整体的空间设计时,商业空间设计公司也会将超市的货架设计列入其空间设计的一部分,事实上,货架设计是构成整个空间的一部分,也是重要的一部分。二、超市货架设计的作用及市场存在的问题超市货架设计的作用归根结底还是优化产品分配。合理的货架设计与商品陈列,可以让超市商品布置得非常有条理,让消费者能清晰地找到自己想要的产品。同时利用商品的相关性,激发消费者购买相关产品的欲望。然而零售商目前普遍面临一个问题,消费者对货架上的产品展示期望与零售商完全不符。消费者希望零售商能通过商品价格、商品受欢迎程度、促销状态等有意义的标准来陈列商品。而大部分零售商不会按照消费者的期望进行商品陈列,相关,他们会将受欢迎的品牌与商品放置在最偏僻的角度或货架的最尽头,将利润相对高的相关产品放置于货架中心的黄金位置,引导顾客在找到自己想要的商品前购买相关的产品。零售商这种商品陈列的方式,表明其未能正确看等货架设计与商品陈列对消费者购物行为的影响。过分的追求利润而忽视消费者对于商品陈列的期望,会严重破坏购物体验。我国生鲜超市发展空间广阔从我国的生鲜市场发展史来看,传统的农贸市场自古以来即为生鲜、粮油等商品交易的场所,20世纪50年代曾一度被取缔由“供销社”替代其职能。随着改革开放,1985年国家正式宣布取消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统派购制度,改为实行合同定购,定购以外的粮棉产品和其余农产品,放开购销价格和流通渠道,实行市场购销,由政府投资并管理的菜篮子工程-农贸市场出现,每2-3万人设置一处几百至上千平方米的农贸市场,每个农贸市场服务半径约为500米。作为流通渠道的一种,传统农贸市场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承载着现代超市的任务或职能,农贸市场凭借产品品类齐全、价格实惠、货品新鲜等特点成为我国居民购买生鲜食品的传统渠道,而随着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购物环境、产品质量、价格透明等方面的要求也随之提升,传统的农贸市场已逐渐适应不了人民生活的更高需求。2002年前后国内开启农改超,将农贸市场进行超市化升级,农改超既顺应消费升级的需求,同时又有政策的支持。在消费升级需求方面,第一,购物体验上,随着国内整体消费水平的提升,以及消费习惯的改变,生鲜超市在卫生、环境、服务、产品品质等方面均优于农贸市场;第二,供应链上,生鲜超市具有采购环节少、规模大的特点,整体比较而言,无论在购物体验还是在价格方面,生鲜超市均具有相对优势,符合消费升级的趋势。在政策层面方面,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发展农产品连锁超市、配送经营,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城市农贸市场改建为超市,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到城市开班农产品超市,逐步把网络延伸到城市社区”,以及2005年多部委为贯彻2004年和2005年中央一号文而联合发布的商建发[2005]1号文件,和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强调“支持大型连锁超市和农产品流通企业开展农超对接”等政策支持农改超的发展。资料来源:锐观咨询整理虽然国内从2002年前后开始了“农改超”,但是由于实施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例如:便利性、消费习惯等,相对超市而言,传统农贸市场的优势主要在于品种丰富、新鲜度高、价格便宜、购物便利等,导致生鲜农产品通过超市渠道销售占比仍然较小。从公开数据来看,目前国内生鲜农产品通过连锁超市等销售占比仅在20%左右,相比发达国家而言仍有较大的差距,其中美国、德国的农产品通过超市渠道销售占比达到90%,日本通过商超渠道销售占比达到70%,与上述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超市生鲜的占比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生鲜产品的生产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季节性和分散性,这决定了生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易腐性。因此,生鲜产品的时效性要求尽量缩短生鲜农产品物流半径,并利用运输技术、仓储物流设施、配送技术等实现高品质的极速物流体验;而生鲜产品的易腐性要求改变传统的生鲜农产品恒温物流,加强冷链物流及低温物流。从冷库保有量来看,2016年中国冷库保有量为107百万立方米,仅次于印度和美国,位列世界第三。包括日本、英国、德国和韩国在内的一些发达国家冷库保有量相对较少的原因在于一是这些国家的面积相对较小,很多地区可以实现在生鲜原产地的销售;二是这些国家的气温炎热的时间段相对较短,可以减少部分冷库保温的需求。因此,与我国可比性较强的是印度,印度同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其冷库保有量却远高于中国,这说明中国在冷库建设方面,还有待提升。在冷藏车数量来看,一是在冷藏车绝对量上,我国还远远落后于美国与日本;二是在冷藏车平均量上,由于中国人口基数较大,而冷藏车总量较少,导致我国1.82万人才拥有1辆冷藏车,这一指标远差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由此可见,我国生鲜运输冷藏车数量还严重偏少。生鲜产品远距离运输需要较完善的基础设施,而从冷藏车以及冷库角度来看,国内在基础设施方面存在较大的不足,造成我国生鲜产品以冷藏方式运输的比例较低,生鲜(蔬果、水产品、肉制品等)运输半径小(一般为1-20公里)的现状。因此,我国生鲜产品的本地化消费占比大,而在需求比较旺盛的区域,却又存在供给不足、产品价格高昂,产品供需失衡的情况。对于农贸市场生鲜占比相对生鲜超市较高的原因,我们认为,首先,消费习惯问题,农贸市场是传统的农产品销售场所,具有长时间的消费习惯的沉淀,且生鲜的复购性强也带来商贩和消费者有一定的人情的互动,而生鲜超市是近二十年出现的农产品供应渠道,且发展相对不够迅速,消费习惯仍需培养;其次,成本问题,从生鲜的供应链来看,除了产地直采的大型连锁商超之外,普通商超对生鲜的采购和农贸市场商贩的采购环节几乎无差,但是在税费上有所不同,由于农贸市场的商贩只经营未经加工的生鲜初级产品,享受低成本包税经营,导致在商品价格上具有竞争优势,从而迎合了部分传统消费观念和购物行为;第三,管理问题,由于商超的工作人员一般仅负责补货管理,相比农贸市场的商贩个人经营缺少理货相关的管理,也导致商超的生鲜产品在整洁程度和及时保鲜方面不如农贸市场商贩的管理水平。我们结合上文分析的我国生鲜超市相对占比偏低的原因,从目前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来看,首先,农贸市场给城镇规划管理中的垃圾处理、环境保护、市容管理以至城镇土地的利用带来很大矛盾,在新型城市的建设中,生鲜超市正在不断的替代农贸市场;其次,消费者习惯随着消费能力的提升等也在逐步的转变;第三,大型连锁超市采用源头直采的方式,成本逐步的降低,与农贸市场相比逐步具有优势。我们认为随着上述情况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生鲜超市的占比有望逐步提升。